top of page
4393328_91475 [轉換]-01.png

章成禪師對你說

文章不定期更新,歡迎訂閱電子報以獲得最新文章消息。

你「接地氣」嗎?家庭幸福、升官發財都靠它!

為什麼華人社會很普遍地,很多人都會嫌父母親煩,可是嫌了以後又有罪惡感呢?有一個很大的原因就是:因為不管這個人已經幾歲了;已經出社會甚至成家立業了,他的父母還是把他當作三歲小孩子在對待。


就像人有小學、中學、大學…不同的階段,小學生你當然是用小學生的方式來教他,可是當他已經是一個大學生了,你就應該要用大學生的方式去對待他,然而華人的父母常常不懂這個道理。比如說孩子都已經出社會了,都住在外面很久了,他媽媽每次去到他的住處,還是不停地說:「你飯要怎麼添才對啊」、「你衣服要怎麼洗才對呀」甚至聽到他跟同事講完電話,還會說:「你跟同事講話要怎樣講才好啊…」所以當小孩的人臉上就會三條線,心裡很想說:「那平常你不在的時候,我這樣添飯、洗衣服,不是也好好的嗎?」「你老在講那些三十年前的社會經驗,現在職場的狀況根本說了你還不能懂,還要給我下指導棋?」雖然也知道父母親是在關心,也會叫自己忍耐一下、配合一下,可是老人家實在是什麼都要講、見一個講一個,最後他就會煩躁起來了。

華人社會有很多關係不好的家庭,就是這樣造成的。

今天講的這個道理,是非常重要的,華人很多家庭關係不好的主要因素,其實是「父母沒有成長」。

有句話聽起來很溫馨:「無論你幾歲,在父母心目中你永遠是個孩子。」其實這句話如果翻譯出來就是:「無論你幾歲,我愛你的方式就是永遠把時間停留在,你只有八歲大。」這樣一翻譯,你就知道是不是真的妥當了。

孩子明明已經長大了;念了大學、研究所,甚至都出社會工作了,可是父母卻一直把他當作小朋友在唸、在教。高靈說,這樣的關心方式是不對的。為了不破壞感情,其實已經是大人的孩子他就會去忍耐,可是所謂的「距離感」就產生了,長久下來,其實感情還是破壞了。大家都有經驗,自己就算只是剛剛成長為青少年,從國小進入國中階段,都已經不太喜歡媽媽跑來學校找自己,不是嗎?為什麼呢?因為媽媽一跑來就會把自己當作小學生那樣去說話、對待,當眾幫你紮衣服、拉褲子等等,你在同學面前就會覺得很不好看、很丟臉,不是嗎?媽媽沒有去意識到說,孩子現在已經上國中了,國中階段他會想在別人面前建立什麼樣的形象呢?而什麼事情應該讓他自理了?那麼那些他可以自理的部分,更不要再在別人面前去講了。

很多媽媽都會說,可是他那些習慣就是不好啊。其實就算是不好,也要讓他自己用自己的方式去處理,因為他也許那個部分不夠好,可是他也會發展出自己去平衡的方式。倘若真的不行或遭遇麻煩,他也才會有這個深刻的經驗,而會自己主動去做出改變。如果做父母親的一直只看到這些小學階段的部分、一直在唸這些部分,你就會看不到真正的重點:在國中生這個生命階段會去碰觸到、需要去探討的主題是什麼呢?這些才是你應該開始去幫助他學習與探索的。例如自我證明的需要、友伴認同的渴望、以及情竇初開的好奇,當你看不到這些重點,成天還在唸他應該這樣扣扣子、應該那樣整理書包,你的小孩就會開始跟你沒話講。

你一直在唸他的早餐不吃、唸他襪子亂丟…就好像他還是個國小學童,可是他的優點是什麼?以他的基因去做什麼會事半功倍?你卻一點也不知道,而他一晃眼,卻已經是大學生了。那小孩子看到父母親關注的焦點一成不變,他就覺得跟你們愈來愈沒有話講;而且相處起來很煩,他有什麼事也愈不想講,彼此之間的代溝就會愈來愈大了。

所謂「家庭的傷」(註),有一部分也是這樣的因素造成的;也就是父母親一直沒有用對的程度去跟孩子的成長相處、對應,造成孩子一直被迫在這個「屋簷下低頭」而形成的。例如有些人長大以後變成所謂的「敏感性格」;他跟別人相處時,內心會很容易因為別人一個眼神、一個回應,如果好像是在否定自己,他就立刻受傷,想要退縮。他也知道應該是自己想太多、太脆弱,可是又無法叫這個容易產生負面敏感的「內在小孩」不要這樣感覺。其實,很多有這樣「敏感性格」的人,是因為在原生家庭中,他被對待的方式常常與他已經能夠思考的程度,有很多落差,他一直盡量去配合,卻產生了很多錯綜複雜的心情,既衝突又自責,而不知道怎麼樣去整理這些糾結的心情,所以累積成了這樣的「情緒敏感體質」。

(註)有關這個主題,想瞭解更多,可參閱另一篇文章「家庭的傷,要這樣好;人生的悟,要這樣開」。https://blog.xuite.net/mark001tw2009/twblog/522994229

很多有情緒敏感體質的人,你們其實很知道什麼是對的、什麼是錯的,可是在原生家庭中,因為必須去維持那個親情或倫理,沒有辦法說出真心話,於是就變成了你和你真心所愛的父母,內心沒有辦法真正的溝通,你的內在就變成了一種「悲」的基底。所以長大成人後,當在任何的人際關係中又感受到落差的存在時,你就會變成彷彿小時候的那個「受傷的小孩」,不由自主陷落在無力感裡面自傷,沒有勇氣去溝通,使得彼此距離又被拉得更開。不過這不是我們今天的主題,我們就先不多談。

現在我們要回來談的是,那麼身為一個「父母眼中永遠的孩子」,你要如何扭轉這種對待方式,讓你與父母之間已經「停止成長」的互動模式,可以開始成長呢?高靈說,其實就是你要自己開始用「你這個年齡階段」該有的成熟度,去跟父母親對應。例如你現在已經是個大學生了,那麼當父母還在唸你的房間太亂、不應該太晚睡時,你就要去思考:你已經成年了,這些事你有決定的權力,也應該為這些事情的任何結果負責。既然是如此,你可以怎麼樣以大學生該有的成熟度去回應呢?如果你的能量有拿捏準確(真正切換到該有的成熟度),父母親習慣的模式就能夠被你的對應,逐漸扭轉改變的。當然如果你不知道要怎麼去做,你可以來上課,學習這樣的智慧。

其實會討厭、會想掙脫這種「一直被當小孩」模式的孩子,才是比較健康的,如果不會想掙脫,那就更糟了。有些小孩的選擇是「好啊!那我就一直來當個小孩。」這就是現在的社會裡面,愈來愈多的那種甚至都三、四十歲了,還窩在家裡面「當小孩」的所謂的「繭居族」。

一旦一個人做出這個選擇,他內心那個「受傷的小孩」就永遠好不了了,並且他的性格還會逐漸扭曲,為什麼呢?因為明明也是他自己不想為自己的人生冒風險,所以選擇去當「永遠的小孩」的,可是他又會把自己沒有能力、沒有自信的諸多問題,怪罪於父母親的管太多、掌控太多所致;他既要依賴、又要怨恨,於是就把自己變扭曲了(例如:學會用罪惡感去勒索父母,把自己人生現在所有的困難,都怪罪於父母過去的教養不當等等。)

明明你已經大學畢業、已經出社會多久了,為什麼還老是在談「內在受傷的小孩」呢?這個心靈圈常講的「內在受傷的小孩」是怎麼來的?如果你自己真的成熟到一定的程度,你是會看清楚父母親也只是一個普通人,而不是「無條件的愛的來源」,你不會在那裡一直想當個孩子,去「要」父母的理解、認同與愛的;他們不理解你、反對你,你也會去走出自己的人生、為自己人生的一切成敗與幸福負責。

所以真相是,當一個人害怕承擔,不願意為自己的人生負責,他就一直會有那個「內在受傷的小孩」,這兩者是捉對成立的。

那麼,為什麼許多家庭會演變成彼此因果的拉扯(所謂的「相欠債」),而不是一種相輔相成;彼此愈互動,整個家庭愈興旺呢?高靈說,這不是單一方面的責任,而是雙方都沒有真正的去「愛自己」。

「愛自己」並不是一般認為的,在「心情不好的時候,對自己好一點」的這種很簡餐的觀念,這種觀念剛好讓你常常淪為被商人操控的肥羊。高靈說,「愛自己」真正的意義是:你到了什麼年齡,要懂些什麼、對什麼事情該長眼、不會白目、不會跟這個階段的人事物處不來,處不來就知道要去學習,能夠這樣主動去懂、去學,這才是「愛自己」。也就是說:你到了任何一個人生階段時,該更新的有去更新、該跟上的有去跟上,這就是真正的愛自己。

例如一個人現在已經升上大學了,那大學生該有什麼樣子、該學習什麼,他就要去學,這樣子去為自己負責任,這就是有真的去愛自己。反過來,就父母而言,如果你的孩子已經是大學生了,那麼是那種國中生階段才需要叮嚀的事情,你就該忍住不說,你關注的焦點應該是在:大學階段該有什麼樣的自主權?要學習負責與面對的課題又是什麼?你要根據這個去update自己對小孩的對待,這樣的父母也才是在跟子女的關係上,有去學習和成長,有去面對自己這個階段該面對的東西,這也才叫做「愛自己」。

如果你今天已經唸大學了,那你的做人處事,就應該以大學程度來為自己的事情去負責,可是現在有很多人唸完大學以後,他還是會說因為爸媽叫我去念碩士、所以我就去念碩士;因為爸媽說學這個以後比較有出路,所以我就去學這個。這樣他其實還是活在那個小學年紀的「小孩」的位置上的。

等到他去工作了,他又說爸媽叫我要去考公職、找離家近一點的工作,所以我就在這裡…。他的身體雖然看起來是一個成年人,但是他的心境卻一直是把自己擺在一個「小孩」的位置上面,他只是會考試、會唸書、會做報告,可是並沒有成為「為自己的人生負責的大人」。

倘若父母沒有成長、小孩也跟著沒有成長,這種結構最終就會養出所謂的「啃老族」。但是這些繭居男女心裡也很苦,他們心裡有個悶沒有辦法釋放,因為他們也很知道自己的人生走不出去。然而這個狀況責任最大的,其實還是他自己,因為是他一次又一次的逃掉每個年齡階段該學會的社交能力、做事能力等等,所以他也一直在面對外界的時候,一再地受傷,然後一受傷就退卻,人生一直選擇逃到舒適圈去的。他們其中有一些人,也逃到了靈修圈,來尋求「療癒內在受傷的小孩」,可是他們內在受傷的小孩為什麼永遠療癒不完呢?他為什麼一輩子都在談論父母給他的傷害呢?因為他的問題就出在於,他根本就沒有真的長大。

所以「愛自己」第一件最重要的事情,就是清楚自己現在所處的「相對位置」(註A)。你現在幾歲?是什麼階段?在實際生活中你會面對什麼?你和你羨慕的人事物之間,差距又在哪裡?這些你都要先去清楚;你清楚自己現在的位置,就不會不去理會你該學習的事情,你就會去面對它。當你有去面對,你就能夠開啟學習,然後你就會漸漸具備能力,然後你也就可以看到,自己真的能夠幫助自己心想事成了。所以該學的事情有學起來,你就可以真正的「離苦得樂」,你就不需要點個燈在某個團體裡面取暖,尋求同溫層的慰藉卻依然無力於人生。這就是高靈所經常開示的人生智慧:「清楚=療癒」(清楚就不需要療癒)(註B)。

(註A)更多瞭解請參閱章成老師所著「地藏經」p.86:當下的力量。(商周出版社) (註B)更多瞭解請參閱章成老師所著「奉獻」p.64:人生唯一需要的是清楚。(商周出版社)

今天所講的道理再延伸開來說,其實無論是誰,人生每個階段都有每個階段該明白的「世道」;這個階段該怎麼去跟人家相處?例如該戴面具的時候你懂得如何戴面具;該作真實的自己的時候你也懂得作真實的自己,不會受他人影響而不自在,這是可以操控自如的。很多來找高靈的人,尤其是公家機關的高階主管,他們很多就是因為一直戴面具,戴到得了憂鬱症的。他們很大的問題就是無法在戴面具與作自己之間平衡,因此身心生了病,可是這個就是他們到了這個相對位置需要學的。也就是說,你外在的評等上來了,所以你升到這個位置了,可是你內在智慧上的修為,也等於就到了一個坎,不夠用了,新的階段一定會要求你跟著提升,你才能夠駕馭這個職位,但是很多人對「德要配位」的道理,並沒有意識。

常常聽到有些人升官之後,就會「新官上任三把火」,可是別人背地裡都在暗笑、或是在用小動作制肘他,等他這三把火漸漸無力之後,他自己也憂鬱了、也消沉了。其實,高靈說,沒有能力的人才會「新官上任三把火」,愈有能力的人是愈不會這樣做的,因為他早就很知道怎麼觀察新環境的利害關係、怎麼講話、怎麼喬事情,而且他很知道坐在這個位置上,就只要負責要求什麼重點、講哪些話就好,其他就會交給專業,不會過度干涉。有上述這種能力,就叫做「接地氣」。

有很多會被白眼的主管,就是會讓底下的人覺得,你明明不懂又要講得口沫橫飛,下了指導棋之後又讓大家幫你擦屁股。當然人家就不服他,就會在背地裡搞他,盼他早點走,然後搞他的人就變成了他所謂的小人。可是這些小人是誰招致的?其實就是他自己。因為他坐上了那個位置,卻沒有真的清楚這個位置該怎麼坐?那這就是古人所謂的「德不配位」。也就是說,你坐上了這個位子,卻沒有用這個位子該有風範去做事情,反而舉手投足之間,把別人的專業踐踏在腳下而不自知。

台灣的公家機關,現在充滿著這樣「不接地氣」的問題,這也就是為什麼很多人會說:「你們這些唸書人唸書唸到那麼高,結果都不知道民間疾苦。」這些話就是這麼來的。這些公家機關的主管,其實很多人的內在都還是國中生、高中生的位置,沒有成長上來,所以他們的處事心態和遇事的反應,才會是那個樣子的。

可是既然能夠坐上那個位置,也不是沒有能力的人,也是有一些手腕和視野的,可是你該如何去平衡你自己身心的健康?如何更有效的領導與處事?如果你真的有搞不懂的,你可以來請教老師,開啟升級版的學習。只要你願意去升級自己,畢竟以你的資歷、閱歷,要再去補強這些東西其實並不困難,甚至可能只需要給你點出一兩個重點,你就自己一通百通了;因為有這樣的福氣去坐到一定的高位,通常願意學習的話,也會比大多數人更快有成效的。

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優缺點,坐上高位的人更需要對自己有所認識,然而請記住:你並不需要變成一個事事完美、樣樣都懂的人,而是要懂得如何去「平衡」整個處境的「太極」,讓原本好像是你絆腳石的人事物,能夠變成你的墊腳石,讓你可以借力使力地高昇上去,這樣就夠了。這個就叫做「畫龍點睛」的智慧。坐上高位的人,這就是你應該要學習的重點,而不是要把自己搞得蠟燭幾頭燒,才叫做認真負責,才叫做「有能力」。

反過來,你今天是高官底下的專業幕僚,你覺得你的專業一直在被踐踏、你的熱情一直在被消磨,你就常常在掙扎著要不要掛冠求去。其實這裡面也有你這個位置該去學習的關鍵智慧,如果你學會了,你也可以反過來駕馭你的主管,讓他順著你要的方向去做,那麼你也可以讓你的專業更能發揮,而不讓官場政治消磨掉你的志氣。

所以其實任何人都一樣,你所在的位置,真正需要的智慧如果你有學到的話,這個就叫做「接地氣」,你當下就會感覺到你的人生變成「事半功倍」,馬上你就會知道可以怎麼把絆腳石化為墊腳石,然後去節節高昇。所以什麼是「接地氣的父母」呢?那就是有隨著子女的長大,調整自己對待孩子的言行,跟隨著子女的階段去一起成長的父母;而什麼是「接地氣的子女」呢?那就是你這個年齡階段面對什麼處境,該去明瞭什麼、負責什麼,你就有去學習與負責,那你就是個真正「接地氣」的子女。那麼即使你的父母親沒有成長,你也不會被父母親的因果拉扯而退化,變成一個一直需要「療癒受傷小孩」的小孩。

那麼想要升官發財的人呢?請記得你一定要能夠接地氣,才能夠順利地往上走。而所謂的「接地氣」,就是在任何階段坐上了任何位置時,你都知道要去學習你這個階段該具備的關鍵視野、關鍵心態、與關鍵智慧,而不僅僅是「做事情」而已。能夠這樣,那麼你不僅能夠很有餘裕地坐在這個位置上,更有能力再晉級到下一個更高的位置,去領受那個更大的豐盛了。


圖片說明:京都今春,早開的吉野櫻與枝垂櫻。(3月24日)

​連結已複製!

4393328_91475 [轉換]2-01.png
國立中山大學電機系畢。經歷自基督教、佛教、新時代身心靈課程之洗禮,已實修四十多年、專注於樸素禪修三十餘年。
bottom of page